本报记者 苏墨配资资讯平台
阅读提示
6月30日~8月15日,由全国总工会主办,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承办的“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这场面向人民、歌颂劳动的艺术盛宴以篆刻为载体,融合美术、雕塑、设计和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跨界创新,联袂献礼中国工会百年华诞,是当代职工篆刻艺术魅力的精彩呈现。
47天展期、503件作品、中国工会百年历史的198个词条与百位劳模肖像、7万名观众……作为国内首个以职工篆刻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印见荣光”在这个暑期为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篆刻的方寸之间,浓缩了劳动者精神的永恒印记。我们希望通过‘以印言史’的方式,让观众从刀笔纵横中感受工运历史的厚度与温度。”北京歌华传媒集团艺术总监李丹阳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职工群众精心创意、制作的一方方印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生动诠释和大力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科技赋能:让传统篆刻“活”起来
“这枚主题印章里的数字孪生作品在循环播放,传统印章居然能‘动’起来!”在展览现场,不少观众对着“印见荣光”主题印章驻足惊叹。这枚以全国总工会大楼为造型的印章,巧妙利用大楼中间方形玻璃幕墙内置全息棱镜,让篆刻作品在科技加持下“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成为“艺术+技术”融合的生动注脚。
科技赋能是本次展览的鲜明特色。展览采用3D扫描技术将503枚实体印章转化为数字形态,观众通过屏幕就能近距离欣赏印章的细节纹理;“申纪兰”印章内置视频播放功能,轻触即可重温老劳模的奋斗故事;“厂务公开”印章借助AI技术生成文字、图片并一键建模,让创作效率大幅提升。
材料创新同样令人耳目一新。被称为“工业面粉”的空心玻璃微珠可塑性极强,加入树脂后可模拟寿山石、田黄等传统印材质感,成本不超过100元;湖南茶场职工用“砖块”创作“大生产运动”印章;广东家具设计师张晓华融合数控机床、激光雕刻与大漆非遗工艺,在木材上完成40字微雕。这些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篆刻的材质局限。
“整个作品单件制作成本不超过40元,符合展览‘新材料+新工艺’的创作理念,非常方便‘大众践行’。为了强化展示效果,我们给印章进行了配景设计。用手扶拖拉机和麦穗,烘托出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场景和气氛。”仇辉是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他与同事们创作了“双增双节”印章。
据统计,此次展览中,空心玻璃微珠、特种陶瓷、树脂、光敏材料等17种新材料制作的印章纷纷亮相。制印方法也丰富多样,除传统手工刀刻外,3D打印、激光雕刻、数控雕刻等10种新技术、新工艺广泛运用,极大拓展了篆刻艺术的表达维度。
以印铸魂:镌刻劳模精神的时代印记
“看到这枚集装箱造型的印章,就想起了创造‘振超效率’的日子。”在“许振超”印章前,“人民工匠”许振超感慨万千。这枚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创作的印章,以集装箱为造型,生动还原了许振超带领团队9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奋斗历程。方寸之间,“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劳模精神跃然眼前。
百位劳模组印专区是展览的“精神高地”。上海刘双工作室的20多位艺术家以版画形式为劳模创作肖像,将木刻的铿锵线条用于刻画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风骨,用铜版画的深邃质感展现李雪健、谢晋等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反复打磨每个劳模的眼神、笑容,就是要让精神气质透过画面传递出来。”青年艺术家刘双说。
从“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在高温炉旁钻研技术的场景,到“敦煌守护神”樊锦诗扎根大漠的九色鹿造型印章;从“工业学大庆”中王进喜的钻井英姿,到“劳动托起中国梦”里巍峨山峰象征的集体力量……这些作品以印为媒,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镌刻成可视可感的艺术符号,成为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为了创作这百位劳模组印,西泠印社理事江吟协调组织了50多位西泠印社篆刻家创作印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亲自指导上海刘双工作室的青年画家们精心绘制劳模肖像。最终,通过彩色喷绘技术、机器雕刻方式将印稿和肖像呈现在印章上,这种史无前例的“篆刻+美术+科技”跨界艺术创作方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赞誉 。
大众共创:一线职工创意的星辰大海
“当看到‘工匠精神’词条时,我立刻想到了齿轮!”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教师刘晟的作品充满巧思——齿轮的严丝合缝象征精益求精,相互咬合寓意团队协作,仅用7天就完成的作品,凝聚着他对职业教育的思考。在本次展览中,像刘晟这样的一线创作者不在少数,他们用最朴素的创意诠释着对工运历史的理解。
北京汽博印吧职工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融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印章;中铁集团职工以南京长江大桥为原型创作印章……这些作品来自美术工作者、篆刻艺术家,也来自铁路工人、教师、电力职工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人民群众是创意的星辰大海。”李丹阳的感慨道出展览成功的关键。从4月2日发出征集邀约到6月30日开展,短短三个月内,全国职工贡献了1285个设计方案,最终503件作品入展。这些作品没有华丽辞藻,却以最真诚的表达,让百年工运史在篆刻艺术中鲜活起来。
7月的一天,一群小学生观众在展览留言本上“画”出自己创意印章的纹样,并写下“我也会篆刻了!”这一刻,“让篆刻走向更广大的人民”具象化了。
首届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得到了全国总工会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全国产业工会、各省市自治区总工会的积极响应,得到了全国有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有关大中小学师生和广大职工篆刻爱好者的支持参与。据统计,全国共有148家单位的525位职工篆刻爱好者入展,刷新了历届大众篆刻作品展的新纪录。其中基层工会组织、文博单位、央企、国企、民企、大学、高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 。令人欣喜的是,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高达70%,充分展示了大众篆刻的广泛性、群众性和勃勃生机。
同时,展览期间,还举办了相关讲座、印说百年工运故事、印说劳模故事等系列活动,快闪、“劳模带你看篆刻”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篆刻爱好者和普通群众线上线下互动。
当观众走出中华世纪坛配资资讯平台,带走的不仅是对篆刻艺术的喜爱,更是对劳动的敬畏、对历史的铭记。方寸印章虽小,却承载着工人阶级的光荣与梦想,在新时代继续书写着“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动人篇章。
迎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